古代有意思的面食
古代的面食种类繁多,汉魏时,面食已经是很普遍的食物了。隋唐时期,在北方,面食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食物之一。古代的面食可以分为两大类:一是饼类;二是各种油炸面点。
唐代时,饼类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日常主食,在当时流行的主要有蒸饼、烤饼、油炸饼、汤饼等。
蒸饼的做法是把面发酵以后蒸熟,从做法上看,有点类似今天的馒头,很多人认为二者是同一食物。但据本人考证,二者似乎有些不同。据《酉阳杂俎》中记载,制作蒸饼时,“用大例面一升,炼猪膏三合”而成。我们知道,馒头是用水和面做成,一般不需要放油。而另一种用来蒸的面食——花卷,在制作的过程中,是需要放一些油的。所以,比起馒头,蒸饼的做法可能与今天的花卷更加相似。
还有种说法,蒸饼即是炊饼,之所以改称“炊饼”,是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。宋吴处厚《青箱杂记》中记载:“仁宗庙讳贞,语讹近蒸,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。”而关于炊饼,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,就是《水浒传》中武松的哥哥武大郎,他就以卖炊饼为生。
记得以前看过一本关于《水浒传》的文章,里面提到武大郎卖的炊饼是今天的包子,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全面。因为蒸饼分为两种,即带馅的和不带馅的。前面说过,不带馅的可能是馒头,也可能是花卷;带馅的蒸饼一般都被认为是今天的包子。
宋代时,已经出现了“包子”的叫法。《燕翼诒谋录》中记载:“仁宗诞日,赐羣(同“群”)臣包子。”而在《水浒传》中,武松路过十字坡时,孙二娘曾说:“客官,歇脚了去。本家有好酒、好肉。要点心时,好大馒头!”
武松取一个馒头拍开看了,叫道:“酒家,这馒头是人肉的,是狗肉的?”那妇人嘻嘻笑道:“客官,休要取笑。清平世界,荡荡乾坤,那里有人肉的馒头,狗肉的滋味。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。”
可见,孙二娘卖的馒头是带馅的,那么武大郎卖的炊饼为什么不直接叫馒头呢?可见二者还是有区别的。
春饼也是蒸饼的一种,在古代有立春日吃春饼、生菜的习俗,将饼与菜放在一个盘里,称为“春盘”。唐代诗人杜甫在《立春》一诗中,就写道:“春日春盘细生菜,忽忆两京梅发时。盘出高门行白玉,菜传纤手送青丝。巫峡寒江那对眼,杜陵远客不胜悲。此身未知归定处,呼儿觅纸一题诗。”发展到后来,春饼中所卷的食物已不限于生菜,还有火腿肉、鸡肉、腰花、萝卜、洋葱等,可谓五花八门。
古代还有一种烤饼,用火炉烤制而成,也叫“炉饼”,是从西域传入的食物,因此也称“胡饼”。在胡饼的表面还会撒上胡麻等物,所以也称“胡麻饼”。这种饼类似今天的烧饼,有带馅的和不带馅的,《唐语林》中就曾记载一种羊肉胡饼的做法,“起羊肉一斤,层布于巨胡饼,隔中以椒豉,润以酥,入炉迫之,候肉半熟食之,呼为‘古楼子’”。
唐代时,长安城中皇城西福门外辅兴坊中所卖的胡麻饼最为知名,大诗人白居易就非常喜欢吃这里卖的胡饼,还曾经仿照辅兴坊的做法,亲手制作胡饼送给朋友,并赋诗《寄胡饼与杨万州》:“胡麻饼样学京都,面脆油香新出炉。寄与饥馋杨大使,尝看得似辅兴无。”
炉饼因为是烤制的,所以其外皮应该是比较脆而且比较硬的。宋代叶梦得在《避暑录话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:唐朝时有一种名为“红绫饼餤”的炉饼很受欢迎,有个叫卢延让的读书人,考了二十五次进士都没有中,等到他做官的时候,年龄已经很大了,他在四川做学士的时候,当地有人因其年老而瞧不起他,卢延让于是作诗云:“莫欺零落残牙齿,曾喫红绫饼餤来。”
在古时的饼类食品中,还有一种叫“汤饼”的食物,实际就是今天的面条。在贾思勰所著的《齐民要术》中,曾详细记载过汤饼的做法,即“水引法”。先用冷肉汤调和筛过的面,再揉搓到筷子般粗细的条,切成一尺长的段,在盘里盛水浸着,再在锅边上揉搓到韭菜叶那样薄,下水煮。
在晋代束皙所作的《饼赋》中曾说道,在严寒的冬季,人们早上被冻得流鼻涕,口中呼出的气都变成霜,这时最大的享受就是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。
在唐代,汤饼既有热的,也有凉的,在做面条的时候,还可以用菜汁来和面。
(摘自《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》 曲水/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/出版)
评论